有时候舞台上的精彩并不是预先安排好的,而是靠演员临场的反应和团队之间的默契撑起来的。最近德云社的三庆园演出就上演了一出“救场好戏”,让不少观众直呼值回票价。
这事的主角是王昊悦,一个平时看着没什么花头的小伙子,但这一场下来,大家都记住了他的名字。
这次本来王昊悦和李昊洋是安排在“倒二”,属于快板节目。结果杨进明老师突然有急事来不了,原计划的四场就砍掉了。舞台上没人,节目怎么办?观众可都是冲着热闹来的。
这时候王昊悦站了出来,临时扛下了四场的任务,等于一个人直接变快板专场了。
其实,舞台救急这事儿说容易也不容易。演员得有底气,更得有手头的拿得出手的活儿。
王昊悦上台后,先是用相声那套“自圆其说”把杨进明、王碧辉的缺席给巧妙带过去,既不尴尬又不让观众觉得失落,气氛一下就活了。
他的快板在手上飞舞,那种节奏感让人看了就不由自主跟着拍手。
从《买卖论》到《同仁堂》、《玲珑塔》、《武松赶会》,连着三十六分钟没歇气,还穿插了不少段子和笑话,整个场子都被带动起来了。
演完自己的专场后,王昊悦又跟搭档李昊洋一起上场,两人配合默契。李昊洋看王昊悦累了,特意多接了几句,帮兄弟缓口气。这种细节,其实最能看出团队之间的情谊。
师父高峰也在事后发了朋友圈,夸自己的徒弟们“心甚慰”,说十几年的兄弟情不是白培养的。
有人可能会问,王昊悦能这么拼,是不是有啥奖励?现场有栾云平坐镇,这位副总可不是吃素的,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,日后有合适机会,绝对第一个想到他。
这就是舞台规则,也是德云社一贯的风格——机会少,来了你必须得抓住,谁能扛住压力,谁就有更好的未来。
其实这样的救场,王昊悦不是第一次干。评论区里有不少网友提到了他之前在南京德云社也有类似经历,演出现场突然停电,他赶紧跑回宿舍拿快板救场。
还有其他演员也有类似表现,大家一致认为,基本功扎实、能灵活应变,才是德云社能一直出彩的关键。
说到底,舞台上的事儿,没有什么比演出掉链子更让人难堪。演员们的职业素养和彼此配合,是观众看得最真切的地方。
德云社里这些年轻人,可能平时不显山不露水,但关键时候总能顶得住,这种能力不仅靠练,还要靠日常的积累和团队的支持。
其实,不光是德云社,很多演出团体都遇到过类似的突发状况。比如前些年某话剧团演员临时生病,后台直接换角,结果新人一夜爆红。
再往大里说,整个文艺圈都讲究“戏大于天”,只要演出能顺利进行,什么都能克服。观众不怕看到失误,怕的是没有人能挽救局面。
正是这些临阵不乱、互帮互助的细节,才能让一场演出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这次王昊悦的表现,就是一次很好的“圈粉”时刻。也许他以后还会遇到更大的挑战,但只要能扛住,观众、师父、领导都会看在眼里。
演出结束后,大家讨论的都不是谁掉了链子,而是谁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。这样的故事,才是舞台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