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一次在台风夜抢救家具 水漫街巷的恐惧,澳门人还要忍受多久?下一次,答案不能只靠泵站和勇气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点击次数:114

凌晨五点半,十号风球在澳门上空骤然亮起。狂风撕扯着街道,海水如野兽般冲破堤岸,内港、沙梨头、河边新街,水深及膝,部分区域水位逼近1.5米。这不是2017年的“天鸽”,而是2025年的“桦加沙”。相似的路径,相近的威力,但这一次,城市没有陷入瘫痪。

这一次,3000人被提前撤离,600多人有序入住避险中心,电力公司主动停供低洼区域电力以防水浸事故。民防机制迅速启动,交通、口岸、航班全面暂停。表面上看,澳门已从八年前的灾难中学会应对。但水仍漫上街头,泵站全力抽排,防洪闸迟迟未建——这背后,是一场尚未结束的较量。

澳门的防洪体系,正在从“被动救灾”转向“主动设防”。近年来,内港南雨水泵站一期已投入使用,二期、三期工程持续推进,北区箱涵渠工程也于2025年5月动工。这些设施按“50年一遇”标准设计,能有效应对一般暴雨与天文潮。此次“桦加沙”来袭,泵站系统已投入实战,成为抵御水浸的第一道防线。

然而,泵站再强,也挡不住风暴潮的正面冲击。2017年“天鸽”造成10人死亡、240人受伤,经济损失高达115亿澳门元,根源正是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,海水倒灌低洼城区。当时民防体系反应迟缓,预警滞后,协调混乱。此后,澳门于2020年颁布《民防法律制度》,明确应急指挥架构,强化跨部门协作,并建立年度演练机制。制度之网,正在收紧。

但真正的硬仗仍在前方。挡潮闸——这一能从根本上阻断海水入侵的工程,仍停留在研究阶段。议员梁鸿细直言,机械维护难、成本高,不是搁置的理由。珠海、中山的泄洪水道影响前山河水位,澳门治水必须区域协同。若不加快挡潮闸或外围堤围的规划,内港的水患将始终是悬顶之剑。

城市防洪,不仅是工程竞赛,更是时间赛跑。气候变化正让“百年一遇”的风暴变得频繁。澳门已在排水系统上投入重金,也建立了更高效的应急机制。但面对自然的极限冲击,唯有把防线前移,从“排得了”迈向“挡得住”,才能真正告别水漫街巷的恐惧。

防洪的终点,不是抽干最后一桶水,而是让海水根本进不来。这一次,澳门顶住了“桦加沙”,但下一次,答案不能只靠泵站和勇气。

首页
电话咨询
QQ咨询
产品展示